革新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生长,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逾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为中国孝敬了1/3的GDP总量、90%出口总额的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却依然笼罩着低端、廉价、劣质的阴霾,与我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形象极不相符。
3月14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是未来我国经济生长的主要任务。
因此,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塑造和提升“国家工业形象”,成为国家相关部门、业界专家及中国工业形象的具体承载者——中国企业未来五年需要着重思考的新议题。
3月17日,由本报和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等配合提倡的“中国缔造”院士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届论坛的主题是“核心科技与国家工业形象”。与会院士、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掌握核心科技不停提升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以此打造中国的国家工业形象,为中国工业的全球化结构提供整体品牌支撑。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和金蝶软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论坛上配合提出了提升国家工业形象的倡议,内容包罗掌握核心科技、主导国际尺度、绿色环保低碳、加强自主创新等10项尺度。
尴尬的工业形象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以每天300次的频率播放,中国国家形象第一次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与之相比,中国的国家工业形象显得有些尴尬。
据统计,我国要害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的这一数值为2%~5%。目前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占的份额已经到达49.1%,但自有品牌仅占2.89%,这充实说明了中国制造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欠缺。
环顾全球,美国的崇尚创新、日本的精益求精、德国的完美主义,这些形象已成为其国家工业形象的诠释。而中国的工业形象,则一直是“Made in China”标签之下“世界工厂”的形象。
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指出,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将有力推动国家工业形象的提升;而国家工业形象提升,也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总体竞争力。
目前,中国已跃升为第二大制造国。更有分析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产值有望逾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制造国。
但随着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经济生长中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制约,中国制造缺少核心技术、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等矛盾愈加突出,亟待破解之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之所以形成上述尴尬现状,是由于企业的创新主体职位没有确立,整个创新体系更多由政府主导,因此在专利、技术和生产环节形成了脱节,很多产物的研发专利依然停留在一级机构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缺乏充实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对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发生了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认为,科研学术事情中行政化的官本位思维和行为模式,与创新互不兼容,这种体制机制无疑也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为我国孝敬了1/3的GDP总量和90%的出口总额,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仍处于都市化、工业化中期,可以预见,未来10到20年,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因此,这一支柱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形象,与中国的综合国力相匹配,是未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由大到强的现实路径
中国制造如何由大到强?与会各院士、专家从各自领域和角度,给出了差异的要领和计谋。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体现,新科学革命开启了新技术革命。当前中国正着力开展工业化、信息化和都市化,同时面临着能源、环境、资源和生态等诸多挑战,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认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集团要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周远说:“企业集团的领导层要解放思想,要有眼光,拿出相当多的财力、物力、时间投入创新性研究事情中,缔造新产物、新品牌。”他强调,科研人员要有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并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认为,企业要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进行整合,从而将宏观理念以技术的形式来实现。
战略性新兴工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生长需求为基础,以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生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久远生长具有重大引领刊行动用。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生长战略性新兴工业的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体现,在生长节能环保等新兴工业的同时,要警惕不要延续以往的生长模式、再次走上低端生长的老路。
“如果凭据以往的模式来做,先引进专利技术,然后模仿,再创新,那么新兴工业就有向低端化生长的倾向。因此我建议,搞新兴工业必须专注工业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为了缔造利润沿袭以往的模式。”倪维斗说。
而具体到制造行业,与会院士、专家则强调转型提升后的“中国缔造”与作为基础的“中国制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国务院生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体现,“中国缔造”不能忽略或者逾越中国的工业配套、工业竞争优势、工业比力优势,要以中国工业生长的现实需求作为自己缔造的引领。“中国缔造”发生后,需要到“中国制造”的工业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为提升“中国制造”作出实实在在的孝敬。
2009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视察时,希望格力电器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停提高研发水平,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缔造”转变作出更大孝敬。这不仅是对格力电器的期盼,更是对中国科技界、工业界的殷切嘱托。
凭据“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将以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连续的科技高投入将直接改变国家工业的竞争格式,并因此催生新的国家工业形象。
未来,中国制造将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偏向,改变产物档次,争取以质取胜,把信息技术嫁接到工业产物中,加快培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高新技术工业化,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